乡政府工作人员助农销售土鸡

重庆市美丽宜居村庄——金子山村

院坝宣讲会宣讲脱贫致富典型故事

角帮寨村新建的水池

来自涪陵区武陵山乡的一组最新数据:

2020年9月有建卡贫困户393户1338人。11月动态调整完成1户1人脱贫达标认定,自然增加5人,自然减少2人,脱贫不稳定户消除风险10户37人,边缘易致贫户消除风险1户1人。现有已脱贫户393户1341人。

2015年以来,武陵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科学规划,用心用情真扶贫、扶真贫,在扶贫工作中坚持“志智双扶”,引导贫困户依靠自己诚实劳动走上富裕道路。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贫困户开农家乐 摘了帽子富了家

武陵山乡金山子村1组王君发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植几亩糯玉米、烤烟及外出打工等方式生活,随着两个孩子陆续入学,她家的经济开始周转不过来,乡政府将她家纳入建卡贫困户,给予帮扶和支持。

2015年,随着武陵山乡旅游优势的逐步显现,乡村旅游日渐红火。“看着我们村从农村变成景区的辐射区,农产品在家门口就售空了,乡政府也在把产业围绕旅游调,我家里的两层楼还有闲置的房间,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开农家乐。”王君发的妻子田小红说。

说干就干。王君发把楼上的房间改为客房在旅游旺季时接待避暑游客,旅游淡季时就务习农田。“比如糯玉米,我家的住客吃一部分,回城时再带走一部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游客进来了,市场越来越大,这些农产品再也不用愁卖不出去了。”他说,为了让住客吃得舒心,他还种了不少时令蔬菜,丰富了游客的餐桌,也增加了自产农产品的附加值,“看嘛,现在的政策多好嘛!改厨、改厕政府有专项补贴,开农家乐政府也有补贴,连修院坝政府也要补贴。”

2019年,尝到接待游客甜头的王君发在家旁边加盖了两层总面积200平方米的房,客房增加至10间。当年还没有进入伏天,90%的房间已经被预订了。他家的院坝内堆着一大堆沙石,“我楼后有一块空地,我打算把它打造成小花园,改善居住环境,让游客来了有花看。看着政府用心用力打造旅游景区,武陵山的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我打算再加盖一层楼,增加接待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加收入。”

类似脱贫的还有武陵山乡茶园坝社区1组村民王小波。2014年,他突然检查出脑动脉瘤,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小波家陷入贫困,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因病因学让王小波家成了建卡贫困户。

治病回来在家休息的时间里,王小波和妻子思考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才能发家致富?武陵山乡政府工作人员和他的结对帮扶干部提议,乡里要打造旅游乡镇,何不利用这一优势,增加收入?

几经思索,王小波夫妻准备搭上旅游顺风车,便申请了3万元的小额扶贫信贷,把临街的住房装修一番,更新原经营的小面馆内的设备,开起了生态鱼庄,不仅卖高山腊肉、高山跑山鸡等当地特色菜,还要销售高山糯玉米、野生菌、手工红薯粉等特色农产品,周末节假日其女儿回家帮忙洗碗端菜,一家人共同操持起这个生态鱼庄。

经过两年的发展,王小波家经济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其女儿也在武陵山乡政府上班,一家人辛苦劳动换来了自己的事业,生活有了奔头。“全年营业收入最高有10余万元。”王小波说。

武陵山乡旅游资源丰富,有神秘的国家4A级景区武陵山大裂谷,有“千里乌江第一寨”角帮古寨,有“高山平原”避暑胜地金子山,临近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远近闻名的旅游乡镇。近年来,武陵山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引导群众从事旅游产业,推荐贫困户走上景区工作岗位,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实现了全乡贫困户加快脱贫。

为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武陵山乡根据旅游发展,在抓实传统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农业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农户种植的糯玉米、高山蔬菜,养殖的土鸡、蜂蜜,采摘的野菜、野菌,制作的手工红苕粉、老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变为了旅游商品,通过单位订单式采购、旅游扶贫超市、社会力量自主购买等消费扶贫活动,共销售扶贫农产品9.8万元,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群众收入。

目前,武陵山村、金子山村、乐道村乡村旅游经济带已成规模,建成以梧桐居、武陵伴山和枳人客栈为代表的乡村客栈、民宿酒店166家,创建星级农家乐47家,旅游接待能力达到166家7000张床位27000个餐位,带动89户贫困户参与了乡村旅游。国家4A级景区武陵山大裂谷景区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358个,吸纳本地人口就业246人,其中建扶贫户29名。

如今,武陵山乡正借助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挣旅游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党委政府发挥政治优势抓实抓细

武陵山乡党委严格履行党建“一岗双责”职责,坚持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形成双组长制,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作为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村(社区)驻村领导和驻村包组干部分工负责制,明确领导分工和责任机制。乡、村两级书记走访贫困户遍访率达100%。落实区国资委扶贫集团等7个单位结对帮扶干部244人,派驻市级贫困村驻村工作队6人,帮扶措施精准到位,捐款捐物资折合77万元,代销农副产品累计9万元。

在党建引领下,该乡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糯玉米、烤烟加中药材2+X产业发展策略,形成烤烟1800亩、糯玉米3200亩、中药材500亩、高山土豆2000亩、高山蔬菜5200亩等特色产业,培育科技示范户232户,完成“三品一标”认证7个,建成1200平方米武陵山货交易市场。仅2019年游客购买山地特色农产品达650余万元。

全面落实“三保障”。该乡严格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落实贫困生补助资金46.64万元,适龄儿童“零辍学”;武陵山乡建有标准化卫生院1个、中医馆1个、村级卫生室5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不断完善,严格落实“一站式结算”“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投资772.75万元共实施危房改造229户,其中C级72户、D级157户,保障了住房安全。

提档升级基础设施。该乡通过喀斯特攻坚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及近几年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13万立方米纸厂沟水库1座,建成日处理600立方米角帮寨村水处理厂1座,提灌站5个、蓄水池和山平塘共71口,累计安装供水管网85.6千米,全乡村民管网入户率达100%,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全乡公路总里程达279公里,硬(油)化道路247公里,其中乡道2条15.8公里、村道3条19.7公里、组道44条243.6公里,农村道路实现社社通。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该乡按照“巴渝民居”风格,集镇房屋风貌全部改造,休闲广场、水体公园、鲜花小镇一应俱全,旅游公厕、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建立“户集、村收、乡转运、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公共卫生、市政绿化实现物业化常态管理。全乡建成12个环境优美、功能配套的集中居民点,入住村民720户,完成“龙塘月色·重庆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市级示范片”建设,建成3个美丽宜居市级示范村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文/记者 喻文萱 图/武陵山乡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