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胸心外科团队

近日,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胸心外科成功实施一例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胸心外科在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向心脏微创手术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来也会惠及更多患者,让他们获得更好的术后感受。

胸痛患者来院求诊 讨论决定微创治疗

据了解,最近两个月来,今年53岁的熊姓患者时常出现胸痛症状,于日前来到医院胸心外科求诊。经过全面检查,结果显示:该患者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关闭不全,心功能III级,需要及时实施手术,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患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可能发生晕厥、心绞痛甚至猝死风险。”医院胸心外科副主任罗富超介绍,这类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那么两年生存率约为50%,五年生存率将不足20%。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前检查结果,医院胸心外科团队开展了详细的病情讨论,并制定了谨慎的手术方案——决定施行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近日,在医院麻醉手术科的密切协作下,该例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得以顺利、成功的实施,且术后第二天,患者就拔除了气管插管,目前恢复良好,术后总引流量仅为180毫升。

据介绍,传统主动脉瓣置换手术需行胸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创伤相对较大。而小切口手术仅需上段胸骨劈开,保留下段胸骨,使胸廓完整性和稳定性更好,且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轻,呼吸功能保留也更好。

“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也能满足越来越多患者对于美感的需求。”罗富超说,但由于手术视野小、心脏暴露面积小,这也对外科手术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十分考验外科、麻醉、体外循环、超声、手术室等团队的默契配合与协作。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的实践、创新,医院胸心外科最终成功实施并完成了该例手术,迈出了科室在微创外科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

造福广大胸心疾病患者

除了成功实施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外,近日,医院胸心外科还成功实施了一例多瓣膜成形及血管成形术。据悉,该项技术目前已能在该科室常规开展,为广大胸心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近半年前,一位74岁的高龄患者因心衰和反复心累、气促多次入住医院老年科、心内科及胸心外科治疗。入院检查显示,该高龄患者还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后遗症、认知功能障碍等合并症。此外,术前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重度反流、主动脉瓣中度反流、三尖瓣重度反流、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增宽。

“针对患者的病情,结合心脏彩超结果,我们制定了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即行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同时备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置换术。”罗富超说。

经过术前精心准备,3月17日,医院胸心外科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为该患者实施了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超,提示:二尖瓣及三尖瓣、主动脉瓣无明显反流。术后第10天,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据介绍,退行性心瓣膜病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结缔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纤维化、钙化,从而使瓣膜和其支架的功能异常,这是引起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发生退行性变的瓣膜可出现反流或关闭不全,时间久了可使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出现心房纤颤,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胸闷、乏力、活动耐量降低和不典型的胸痛,一部分病人可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同时,病人易出现心力衰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由于瓣膜性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而晚期症状又非常严重紧急,所以建议大家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确诊。”罗富超表示,退行性心瓣膜病在老年非风湿性心脏病中占比约80%,不过很大一部分病例可通过瓣膜成形技术恢复瓣膜功能。

罗富超介绍,瓣膜成形术优势明显,包括保留了患者自体瓣膜、腱索、乳头肌结构,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功能,以及远期并发症少等。“瓣膜成形术需要对瓣膜结构及病变有准确的判断,以及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成形技术,十分考验术者的经验和手术技术。”罗富超表示,尤其是主动脉瓣成形技术难度大、要求高,此次同时施行三个瓣膜成形术并取得成功的案例很少,是科室近几年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的成果。

据悉,医院胸心外科最早实施的瓣膜成形手术患者已随访两年,彩超复查瓣膜功能良好。

文/罗菲菲

图/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