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溪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浮雕

珍溪革命烈士陵园

珍溪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烈士的姓名及部队番号

铭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3月15日,记者走近涪陵区珍溪镇珍溪革命烈士陵园,探寻红色足迹,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早春时节,乍暖还寒,在位于珍溪镇东长江岸边的彭家山上,珍溪革命烈士陵园尤显庄严。陵园修建于2012年初,由地方政府多方筹资修建,占地2000余平方米。拾级而上,书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纪念碑映入眼帘,让人肃然起敬。纪念碑下部有四幅浮雕,基座上除题刻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题词,还题刻有14名烈士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以及碑序等内容。

军民同心共抗刀匪

珍溪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琪介绍,1949年11月28日,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进入涪陵城。从此,这座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之处的巴国故都获得新生,揭开了新的一页。但在1949年底至1950年初,涪陵境内国民党残余势力不甘失败,串联勾结周边区县国民党残余势力,趁人民解放军主力军离开涪陵赴成都等地围歼胡宗南集团之机,按照隐藏于“川湘黔鄂”四省交界山区的原国民党酉阳(即国民政府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专员、酉阳人庹贡庭,及其所成立的“川湘黔鄂民众自卫军”反动组织的旨意,在涪陵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相继成立了“长涪丰垫反共游击纵队司令部”“中华国民反共救国团”“中华保国救民军总指挥部”等反动武装组织,企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0年初,涪陵县保沙乡(今属垫江坪山镇)万家坪人、原国民党特务、江北区交警团团长邬孟儒,与涪陵县沈家乡(今属垫江坪山镇)道场嘴人、黄埔军校出身的原国民党涪陵县团管区大队长谭耆(又名谭行易)等人,纠集涪陵县北岸第四区(如今的涪陵区珍溪、百胜及垫江南部和长寿东部部分乡镇)的沈家、珍溪、百胜、仁义、百汇及丰都社坛等10多个乡镇的“刀儿教”教徒,建立了“长涪丰垫反共游击纵队司令部”,下设涪陵、丰都、垫江、长寿等支队和多个直属大中队,匪徒共计2000多人,枪支600余支。

1950年2月10日,湛克明、汤邻、罗银灿等人纠集涪陵百胜、珍溪、隆兴等地的“刀儿教”教徒,在涪陵双河场成立了“中华国民反共救国团”,共有匪徒1000余人。同日,小股刀匪在永义乡暴动,残酷杀害住乡工作人员何敏若等3人,至此拉开了县境内反动武装组织及其匪徒公然向新生人民政权进攻的序幕。12日一早,邬孟儒、谭耆指挥数百名刀匪围攻位于飞龙场的四区区公所。区公所工作人员坚持战斗两天,打退刀匪数次进攻。在从涪陵赶来的36师独立营营长酒同文率领的一连战士的增援下,区公所工作人员得以解围。

解除区公所之围后,涪陵剿匪指挥部指挥长张茂清、政委刘岳所率领的200多人与酒同文营长所率独立营部分指战员,在当地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先后对周边的鹤游坪、沈家、兴隆及丰都社坛等地残匪进行追剿。在基本平息其暴乱后才返回涪陵珍溪。

14名英烈长眠珍溪

1950年2月12日(农历除夕)上午,独立营八连战士在酒同文的带领下,奉命从涪陵前往珍溪飞龙场,增援一连战士。由12名战士组成的连队尖刀班,在副班长刘孝忠的带队下,负责行军打前哨。当尖刀班在珍溪上岸,路过母猪沟双柏树时,被珍溪“刀儿教”教徒张开福等人发现。张开福等人立即向刀匪头目汇报。当地刀匪头目迅速召集数百名刀匪,在杨柳湾附近包围了在街上前行的尖刀班战士。“杀呀!砍呀!”数百名刀匪一边喊一边挥舞大刀向尖刀班战士冲去。

“你们受到了地主、道教头子的蒙蔽,放下手中的刀,投降不杀!”面对丧心病狂的刀匪,尖刀班战士们仍不停地向他们进行思想宣传,鸣枪警告。但刀匪置若罔闻,仍然发起疯狂的进攻。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刀匪砍的砍、追的追,好几名尖刀班战士当场就被刀匪残酷地杀害了;还有几名战士被刀匪追到长江边陷落稀泥里,遭残忍杀害。最后,终因寡不敌众,尖刀班的12名战士全部牺牲在刀匪的屠刀下。”说到这里,杨琪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之后,酒同文所带连队赶到支援,又被这帮刀匪包围。在喊话劝降未果的情况下,战士们抢占附近一座碉楼,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架上机枪与刀匪进行激烈的战斗。经过大约半小时的相持,张开福等人见势不妙,带着刀匪逃窜。在刀匪逃窜后,酒同文所带连队主力军随即向飞龙场疾驰。

1950年2月13日晚,珍溪刀匪将留驻珍溪的一名解放军战士残酷杀害。14日,又一名解放军战士被刀匪杀害于双柏树附近。

在涪陵江北剿匪战斗中,先后有14名解放军战士牺牲在珍溪。当地政府和老百姓一直缅怀着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修建陵园红色基因永传承

就在刀匪围攻解放军战士当天,地方工作人员就组织附近老乡打扫战场。老乡们将受伤的解放军战士扶上船送到涪陵医治,将牺牲的解放军战士遗体背抬到张爷庙里,请当地文化人廖伯齐辨认番号姓名,并在木牌上写上标记。

1952年,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在杨柳湾掩埋烈士们的地方立了个石碑。1975年10月,地方政府拨款在珍溪方家二组一个叫“神仙口”处(今珍溪镇华山街与临江路交汇处的涪陵十二中附近),修了一座占地一亩的烈士塔,将烈士的遗骨迁来安葬于塔内,塔上题刻有牺牲的刘孝忠、刘先良、陈福德、徐全胜、陶坤、洪贵亮、杨怀吉、谭道祥、伍初堂、赵华山、李清和、杨林、徐天书、谢阿乾等14名英烈的姓名、籍贯及生前所在部队的番号等。2012年初,地方政府又多方筹资,在东桥村彭家山上修建了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珍溪革命烈士陵园,将烈士塔整体搬迁到陵园内。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自身优势,让陵园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杨琪介绍,如今的珍溪革命烈士陵园,不仅是14名革命先烈的长眠之地,也是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许多老百姓经常自发来到这里,追思和缅怀革命先烈。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人民心里的纪念碑,永远屹立!

文/记者 夏林 图/记者 何乾健

(版权作品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摘编)